孟尝君列传读后感作文(热门3篇)

| 小小范文

《孟尝君列传》出自《史记》,是记述孟尝君许多事迹的文献。通过《孟尝君列传》我们认识了孟尝君这个人,了解到了他传奇的人生,知晓了他很多高尚的品德,也领悟到了许多人生道理。

读完《孟尝君列传》我收获匪浅,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孟尝君学习。孟尝君列传讲述了,孟尝君不凡的出生故事,他的母亲就非常开明,知道了人命不可以如此迷信,不能因为出生时间而判定人的一生。孟尝君也不辜负母亲期望,长大以后就成为了非常贤德的人。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作文

长大以后的孟尝君接待宾客,广交好友,后来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可是也因为他特殊的出生身份遭遇到了秦国一些人的猜忌,险些就入危险了。而在危难关头,孟尝君表现出了自己的品德,那些原本不被看好的宾客其中几个人恰恰是在危难关头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孟尝君列传》故事当中,我体会到了为人待人不应该非常注重出生,人出生可能非常贫贱,可是只要这人后来发展了努力了,我们应该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交朋友。

总的来说,孟尝君列传所阐述的道理挺多,大家应该好好阅读,从中体会道理。

淮*侯列传读后感2

淮*侯列传读后感

履虎尾对汉初名将韩信的了解,最初是连环画;再大一点,读了蔡东?先生的《西汉演义》;再后,就是《史记•淮*侯列传》。《淮*侯列传》是太史公极为成功的人物传,几乎每一个读者,都会被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淮*侯列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半的篇幅是叙述韩信的事迹----或曰丰功伟绩。韩信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为刘邦打下大半个天下。在汉初功臣中,无第二人可以比拟,高祖刘邦曰,“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另一半的篇幅,则用来表明韩信从来就没有谋反之心,之所以被杀,乃是功高震主。正如韩信自己所说: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最后,太史公乃委婉地为韩信鸣冤叫屈曰: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二百年后,班固著《汉书》,韩信之传几乎全抄史记,对韩信的评价,与太历史公无大差异。后世读《史记》《汉书》的几乎所有的读者,无不为韩信的功高不赏,无罪被杀而扼腕叹息;无不为刘邦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而愤愤不平。太史公司马迁自己惨遭腐刑,身世堪伤,写出来的历史,也是充满了悲愤。我读《史记》,每读到赵氏孤儿,伍子胥,文种,范蠡,屈原,贾谊,李广等故事时,总是似见一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仰天呼唤,真乃字字血,篇篇泪是也。所以,鲁迅先生赞叹《史记》曰,此乃“无韵之离骚,史家的绝唱”也。

以后,我又读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读到这段历史时,却见到了另外一种意见。《通鉴卷十二》的史评——臣光曰: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读书至此,自我感觉又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是啊!司马温公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啊!

不似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那样,韩信本不是刘邦的死党。韩信先投项羽,又来投奔刘邦。韩信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乃是一种*投机,并不是一心追随汉王刘邦,建功立业。韩信初投刘邦时,只得到一个小官做——“连敖”。有一次,韩信等人犯了法,“坐法当斩”。已经接连斩了十三人,轮到斩韩信时,韩信仰天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以斩壮士!”韩信临刑大喊,打动了监斩官夏侯婴。夏侯婴告之刘邦,汉王乃饶其不死,还提升韩信为治粟都尉,此一该杀而未杀也。

韩信犯了死罪,不但不杀,反而升了官。谁知韩信还不满足,竟然私自逃走,又犯下另一条死罪。丞相萧何得知,亲自去追。刘邦以为萧何亦背己而逃,如丧左右手。萧何回来,刘邦且怒且喜。由于萧何的极力举荐,刘邦乃拜韩信为大将。刘邦筑坛拜将,“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皆惊!”此韩信二当杀而非但不杀,还得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的地位。

韩信率*攻齐,未至而得到消息:高阳酒徒郦食其已经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七十余城。韩信为争夺功劳,听从辩士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乃乘虚而入,偷袭齐国。齐王田广以为郦生“卖己”,用油锅烹掉郦食其。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刘邦的爱将,郦商必恨韩信入骨。而且,韩信如此行为,使刘邦失大信于天下,此三当杀也。

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在危急的时候,接到了韩信从齐国发来的书信。韩信乘人之危,挟功邀赏,称:“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刘邦此时心中又该做何想?张良,陈平蹑汉王足,提醒刘邦,“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变。”刘邦这才明白过来,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将计就计,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发兵帮助刘邦。此韩信之四当杀也。

项羽在与刘邦定立和约后,便东归。刘邦背信弃义,引兵追之,并调韩信,彭越率*来会,最后一举消灭项羽。但此二人皆,不听调遣。刘邦被项羽一个回马qiang,杀得大败。刘邦无奈,只好听从张良的意见,把“自陈以东傅海”之地,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韩信,彭越得到了好处,这才率*前来(最后垓下一战,消灭项羽)。此韩信之五当杀也。

可见,刘邦固然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韩信也一直是居功邀赏,讨价还价,从来也没有“士为知己”,“滴水涌泉”之心。刘邦早已有了杀韩信之念头,只不过没有能力罢了。司马温公曰:“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

所以,司马温公最后引用了司马迁的原话,反其意而用之,曰: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孟母三迁》读后感550字3

今日,重读《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的言行举止再次令人动容。《孟母三迁》叙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幼子孟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惜多次迁徙住所。当搬至学堂旁居住时,孟子受读书人风气熏陶,逐渐领悟了读书的益处,从此酷爱学习。孟母见状,遂决定定居于学堂旁。

《孟母三迁》被奉为教育经典。然而,现代父母为子女成长的付出并不逊*于孟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的父母便是如此。为了给我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每次我在家写作业,父母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声响;由于我居住临街,店铺播放的音乐声及街上的喧闹声甚为扰人,父母认为这会影响我的学习,于是决定搬家。其实,不仅是我们的家庭,社会这个大家庭也在为我们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而努力:学校周围二百米内禁止开设网吧、高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等。

除了环境之外,父母也在我们成长的物质需求上精挑细选。当今市面上不少食品中被不法商家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催熟剂、塑化剂、防腐剂、三聚**等。因此,父母在我的饮食上花费了许多心思。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在 我的交友方面也十分关注。他们常说,与学习习惯良好的人交往,你会慢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亦然。因此,我与何人交往一般需得到父母的认可。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网络中也有许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内容,甚至有个别人因网络成瘾而荒废学业。因此,父母对我的上网时间和游戏类型均有所限制和筛选。

这一切都是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因此,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父母的悉心教导。

综上所述,当代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已超越了古贤孟母,作为子女的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