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精选3篇)

| 小小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胡同文化教案

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独特*。

理解和体会汪曾祺对*胡同文化的情感表达。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和感悟语言的能力。

德育目标:

积累民居文化,丰富个人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胡同文化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深层次理解的能力。

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促进学生思想碰撞和深入思考。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辅助展示*胡同的真实场景和文化元素。

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你到*旅游,你会选择游览哪些景点?长城?故宫?还是胡同?胡同作为新兴的旅游热点,提供了体验原汁原味*市民文化的机会。今天我们将探索*胡同文化,通过汪曾祺的作品来感受他对这一文化的情感表达。

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长期居住于*,是一位深受*文化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类似于沈从文,内容涉及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语言平实自然,富有表现力,常使用口语,以营造气氛表达情感。

默读与讨论: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按照以下思路快速梳理:

探讨*胡同的特点(段落1-4)。

分析*胡同文化的特征(段落5-12)。

示范: 读取第一段,找出中心句:“*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种布局影响了*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品味语言:通过作者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胡同的深情表达。例如: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汪曾祺对*胡同文化的情感包含了喜爱、批判、伤感和留恋,展现了他的理智与豁达。

作业:请阅读课本第84页,进行研究*学习,进一步探索*胡同文化的深层含义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高一化学《二氧化硫》教案2

第二节 二氧化硫 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想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质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

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引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硫的世界,探讨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让我们先了解身边的二氧化硫。 [投影] 第二节 二氧化硫 [投影] 资料1 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硫的用途

作为漂白剂

生产硫*(接触法)

作为防腐剂(葡萄酒、果汁、果酱、一些生果)

消毒剂 [投影] 资料2 石油和煤的成分里都含有「硫」,1T的煤含有550kg的硫,一吨的石油含有530kg的硫,硫在燃烧时将产生2倍于硫重量的二氧化硫,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在1.5亿公吨以上!随之而来便是空气的质量越来越差,产生*雨;影响人体健康…… [引入] 如何预防并化之为宝?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硫的*质。 [投影] 一、二氧化硫的*质 物理*质

观察大试管中二氧化硫的颜*、状态、气味

无*,刺激*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1 : 40),密度比空气大 [讲述] 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实验来研究二氧化硫的化学*质,请大家注意观察,并分析现象的原因。 [投影] 化学*质

演示实验:

将二氧化硫通入水中,滴加紫*石蕊试剂

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

将二氧化硫通入溴水(或**高锰*钾溶液)中

将二氧化硫通入硫化*溶液中

将二氧化硫通入*氧化*溶液中,再通入品红溶液

《活化石》教案设计3

《活化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化石》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讲述: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所以我们说它是国宝。我们从它身上进行研究,可以了解许多古代的知识,像这样的古生物,我们称它为活化石。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了解内容。

1、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种活化石呢?同时,画出读不懂的词语。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看看哪些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随时予以表扬。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纠正生字的读音,理解一些词语(这个环节要完成重点生字词的教学)。

3、交流课文讲了几种活化石呢?(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学生回答时,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

三、熟读课文,探究语言文字。

师:我们已经知道活化石可以帮助现代的人了解许多古代的知识。那么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有关的信息呢?

1、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对有关的语句做上记号。

交流:此环节须达到以下目标:

a对相关语段正确、流利地朗读。

b能通过语言文字提炼信息:

银杏树——古生物、珍贵、生长慢(这里要学生理解公孙数名字的由来)叶子像小扇子。(观察图片)

大熊猫——古生物、爱吃竹子,祖先是食肉动物。

中华鲟——古生物、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大、重、怪、少。

c通过观察以上的文字,让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关键词依次说一句心理话。

(1珍贵2稀有3保护4缺乏)

学生依次可能出现的语言为:1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真是珍贵呀!

2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稀有的古生物。

3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珍贵、稀有的古生物,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4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珍贵、稀有的古生物,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如果缺乏保护,它们就会像恐龙一样灭绝。(这里教师可以随机拓展有关恐龙灭绝的。)

此环节意在让孩子理解本文出现的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并加以运用,同时提炼出本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增强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d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1、学生阅读教师事先搜集好的有关古生物的资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给大家听。

2、课外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但对查阅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将查阅的资料整理好,不一定长篇大论,但必须尽力能流畅地向大家介绍,可以在班级内开一个交流会,让学生充分展示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