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漩流与回风

| 小小范文

诗的漩流与回风,大家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呢?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诗,大家是否学习了呢?

诗中的倒装,是指变化语言的常态*的秩序,或颠倒诗句中文字的先后,或颠倒诗篇中诗句的次第,或颠倒全诗的时间顺序结构,总之,由词序、句序、结构顺序的倒装而形成“错位”。它能够化常为奇,化板为活,化平淡为劲健,强化诗的气势,耸动读者的耳目,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倒装,如《郑风・褰裳》中的“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不我思”就是“子不思我”,是语法中动宾关系的倒置。但是,这种倒装如同《论语・子罕》中的“吾谁欺?欺天乎”一样,在先秦文学中是由当时所通行的语法所决定的,并不具有后代修辞学或语言技巧的意义。从修辞或构思艺术上来认识倒装,并积累许多仍然值得今天的诗作者吸取的经验,那至少是先秦以后的诗人文士努力的结果。

先看字词的倒装,即句法中词序的颠倒。杜甫望岳》中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极目远望,因为句法的奇特,宋代的刘辰翁甚至认为:“荡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其实,诗人在这里正是运用了“字的倒装”的技巧。诗人本来的意思是:“望层云之生而胸为之荡,望归鸟之入而眦为之裂。”(吴瞻泰《杜诗提要》)然而,如果这样按常规的说法写来,虽然顺达却较平庸,缺乏奇创之趣。现在将“荡胸”与“决眦”分别倒装在一句之首,语用倒挽,便使人觉得笔力劲健,语势曲折。这种把一句中本来在后面的字倒装在前面的例子,在杜甫诗中还很多。黄生在《杜诗说》中谈到杜甫《秋兴八首》第七首的三、四句“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时说:“并倒押句,顺之则‘夜月虚织女机丝,秋风动石鲸鳞甲’也,句法即奇,字法亦复工极。”他称“倒装”为“倒押”。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也说:“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劲健。如杜诗‘风窗展书卷’,‘风鸳藏近渚’,风字皆倒用。至‘风江飒飒乱帆秋’,尤为警策。”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等,无一不是避免了语言的平直,而获得了新奇峻健的艺术效果。

但是,在一句之中把本来在前面的字放到后面去,也是用字倒装之一法。如唐代诗人陈羽《从*行》的结句“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本来是红旗直上大雪覆盖的天山,现在一经倒用,便使红旗之红与白雪之白构成极为鲜明警动的对照*意象。唐代女诗人薛涛《筹边楼》的“平临云鸟入窗秋”也是这样,本来说秋光秋*映进窗来,如此倒用之后,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使得名词*的“秋”兼有了动词的意味和动态感,和杜甫的“秋帆乱”倒装为“乱帆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说句的.倒装。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指出了倒句法的奇妙效果:“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如对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般只是指出这首诗妙用比喻,而很少谈到它的倒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则认为“若说汪伦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之间。”他所说的“转换”,其实也就是倒装。的确,诗句一经倒装之后,便仿佛神话中的魔杖那么一挥,便出现了一个不同凡俗的美的境界。至于王维《观猎》的起联“风劲角弓鸣,将*猎渭城”,韩愈《雉带箭》的结句“将*仰笑*吏贺。五*离披马前堕”,李商隐《马嵬》的颈联“此日六*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都是在上下旬之间一用倒说便顿然换境的笔墨。

不过,人们平常所注意的多是词序和句式的颠倒,很少有人从全诗的艺术构思整体上去探讨倒装的艺术。只有在谈到杜甫的《野人送朱樱》诗时,施补华《岘慵说诗》曾独到地指出:“意中先有昔为朝官与赐樱桃之事。然使即从当时与赐说起,转到野人之送,以寄凄凉,便是直笔俗笔。少陵却作倒装,‘西蜀樱桃也自红’只‘也自红’三字,已含下半首矣。”我以为,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也正是从整体艺术构思上提供了一个倒装的范例: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山西太原人,是晚唐的诗家兼词家。他才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时人称之为“温八叉”或“温八吟”。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他又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填词的词家,与韦庄并称,影响深远,历来都认为他是“花间词派”的开山祖。徐商镇守湖北襄阳时,仕途很不得意。已经四十多岁的温庭筠去依附他,被署为巡官之职。他的《碧涧驿晓思》和其他一些作品,就是羁游于湖北时所写。

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这首诗应该写成“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诗人黎明时分醒来之后,在碧涧驿的庭院中闲步。他抬头四望,夜月已经西沉。曾经挑动他满怀离情别绪的杜鹃鸟,也已经停歇了他们带血的啼啭。环顾周围,满庭的山杏花送来阵阵清芬。而室内桌上的灯光还在黎明前的昏黑中摇曳。斯时斯境,诗人不禁回想起昨夜的梦境,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现在原来是远在他乡,置身于远在天涯的楚国!??假若这样先景后情地顺序说来,自然也无不可,但总觉得有些平浅和熟套:而且以“楚国在天涯”收束,作为一首短小的绝句来说,也缺乏深长的余韵。现在,虽然全诗没有更换任何字句,但却去熟生新,化板为峻,以景结情,获得了迥然不同的意趣。

这里的艺术秘密,就在于不沿陈法、变换常序的倒装。请看,诗人将重在抒情的两句移在诗的前面,他虽然没有也不必去具体说明“梦”的内容,但却富有意蕴的暗示*和丰富*。然后,诗人将写景的两句倒装在诗的后面,这种诗艺叫做“以景截情”或是“以景结情”。就是在抒情句之后以写景句去截断或承接,这样,就使得前面的情深深地渗透到后面的景物之中,在读者的想象活动中扩大了诗的容量。同时,语用倒挽,见曲折,见张力,平添了一番新奇隽永的情味。试想,如果顺理成章地以“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作结,那等待着读者的,不就是平直与乏味这一枚苦*的果实吗?

宋代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记载,王安石曾把杜荀鹤《雪》诗中的“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惟闻折竹声”,改为“禽飞影”与“竹折声”,把王仲至《试馆职》诗中的“月斜奏罢长扬赋”,改为“月斜奏赋长扬罢”。陈善认为王安石的修改“如此乃健”,这是有道理的。在新诗创作中,根据诗的情境运用倒装,也同样能化平板为劲健悠永。*著名诗人郑愁予《残堡》一诗中的“趁夜*/我传下悲戚的‘将*令’/自琴弦”即是。*诗人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一文中曾说:“倒装句法的使用,造成悬疑落合的效果。”(见杨牧著《传统的与现代的》一书)。

让我们今日的诗歌创作中也有些大江的漩流和原野的回风吧!

 

第2篇:碧涧驿晓思

【原文】:

碧涧驿晓思

  作者:温庭筠

香灯伴残梦,

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

满庭山杏花。

 

碧涧驿晓思注音:

xiāngdēngbàncánmèng,

chǔguózàitiānyá。

yuèluòzǐguīxiē,

mǎntíngshānxìnghuā。

 

碧涧驿晓思翻译:无

 

碧涧驿晓思赏析:

在五、七言绝句中,五绝较为近古;前人论五绝,也每以“调古”为上乘。温庭筠这首五绝,却和崇尚真切、浑朴、古澹的“调古”之作迥然有别。它的意境和风格都更接近于词,甚至不妨说它就是一种词化的小诗。

 

碧?驿所在不详,据次句可知,是和诗人怀想的“楚国”相隔遥远的一所山间驿舍。诗中所写的,全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

 

首句写旅宿者清晨刚醒时恍忽迷离的情景。乍醒时,思绪还停留在刚刚消逝的梦境中,仿佛还在继续着昨夜的残梦。在恍忽迷离中,看到孤灯荧荧,明灭不定,更增添了这种恍在梦中的感觉。“残梦”,正点题内“晓”字,并且透出一种迷惘的意绪。不用“孤灯”而用“香灯”这种绮丽的字面,固然和诗人的喜作绮语有关,但在这里,似有暗示梦境的内容*质的意味,且与全诗柔婉的格调取得统一。“香灯”与“残梦”之间,着一“伴”字,不仅透露出旅宿者的孤孑无伴,而且将夜梦时间无形中延长了,使读者从“伴残梦”的瞬间自然联想到整个梦魂萦绕、孤灯相伴的长夜。

 

次句忽然宕开,写到“楚国在天涯”,似乎跳跃很大。实际上这一句并非一般的叙述语,而是刚醒来的旅人此刻心中所想,而这种怀想又和夜来的梦境有密切关系。原来旅人夜来梦魂萦绕的地方就是远隔天涯的“楚国”。而一觉醒来,惟见空室孤灯,顿悟此身仍在山驿,“楚国”仍远在天涯,不觉怅然若失。这真是山驿梦回楚国远了。温庭筠是太原人,但在江南日久,俨然以“楚国”为故乡。这首诗正是抒写思楚之情的。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三、四两句,又由心之所系的天涯故国,转回到碧?驿的眼前景物:月亮已经落下去,“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这两句情寓景中,写得非常含蓄。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鸣声有如“不如归去”。特别是在空山月夜,啼声更显得凄清。这里说“月落子规歇”,正暗透出昨夜一夕,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归思的情景。这时,子规之声终于停歇,一直为它所牵引的归思也稍有收束,心境略趋平静。就在这种情境下,诗人忽然瞥见满庭盛开的山杏花,心中若有所触。全诗也就在这但书即目所见与若有所感中悠然收住。对这景物所引起的感触、联想和记忆,则不着一字,任凭读者去寻味。这境界是美的,但似乎带有一点寂寞和忧伤。其中蕴含着一种愁思稍趋平静时目遇美好景物而引起的淡淡喜悦,又好像在欣喜中仍不免有身处异乡的陌生感和孤孑感。碧?驿此刻已经是山杏盛开,远隔天涯的“楚国”,想必也是满目春*、繁花似锦了。诗人当日目接神遇之际,其感受与联想可能本来就是浑沦一片,不甚分明,因此笔之于纸,也就和盘托出,不加点醒,构成一种朦胧淡远的境界。这种表现手法,在温词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成功,像《菩萨蛮》词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等句,都是显例。对照之下,可以发现“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两句,无论意境、情调、语言和表现手法,都与词非常接近。

 

这首诗几乎通篇写景(第二句从抒情主人公心中所想的角度去理解,也是写景,而非叙事),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也没有多少叙事成分。图景与图景之间没有勾连过渡,似续似断,中间的空白比一般的诗要大得多。语言则比一般的诗要柔婉绮丽,这些,都更接近词的作风。温庭筠的小诗近词,倒主要不是表明词对诗的影响,而是反映出诗向词演化的迹象。

 

温庭筠轶事:

 唐时,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当时和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们称为“温李”。他擅长小赋,才思敏捷,用词绮艳美丽。每次考试,按规定韵作赋,他只需要叉八次手而八韵作成,速度很快。他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由于他不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受到一些有身分的人的轻视。李义山对他说:“我作了一联,‘远比赵公,三十六*宰辅‘,没有得到偶句。”温庭筠说:“你怎么不对’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唐宣宗曾写有“金步摇”的句子,未能对出下句。收进士们对,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上了,宣宗很赞赏。又有一*名“白头翁”,温庭筠以“苍耳子”为对,这样类似情况很多。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叫温庭筠代他撰词,并告诉温不要泄露此事。温庭均却把这事说了,因此令狐?便疏远了他。温庭筠也说过“中书省内坐将*”,是讥讽宰相没学问。宣宗喜欢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温不认识皇帝,很傲慢地追问皇上说:“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温又问:"那你是大参簿尉之类的吧?""皇上说:"不是。"因此把温庭筠贬为坊城尉。皇帝在诏书中说:”读书人应以德为重,文章为末。你这样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弥补不上的。”温庭筠负有不羁之才,没有得到机遇用他,最后竟流落而死。豳国公杜??从西川调到淮海,温庭筠到了韦曲的林亭,写了一首诗:

 

卓氏炉前金线柳,随家堤畔锦帆风。

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

 

豳公看到后,赏他绢布一千匹。吴兴的沈徽说:“温庭筠曾在江淮一带当过老师,因此改名庭筠。每年科举考试时,他常为人代作文章。”侍郎沈询主持的一次考试中,为温庭筠单设了一个座位,不和其他考生相邻。第二天,在帘前请温庭筠说:“以前那些应举考试的人,都是托你代作诗文,我这次的考场上,没有人托你吧。希望你自我勉励吧。”把温庭筠打发走了。从此以后,温更加不得意。

 

个人资料: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jiàn)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碧涧驿晓思

 

第3篇:碧涧驿晓思翻译赏析

《碧涧驿晓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前言】

《碧?驿晓思》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用倒装手法,写出作者夜宿碧?驿中于翌日清晨初醒时的瞬间感触与情思。全诗几乎通篇写景,结构似续似断,语言柔婉绮丽,别具一种朦胧淡远的情致与韵味,反映出诗向词演化的迹象。

【注释】

⑴碧?驿:驿站名,具体所在未详。?:同“涧”。

⑵香灯:燃香膏的照明灯。残梦:谓零乱不全之梦。唐李贺《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诗:“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⑶楚国:指作者的旧乡吴中。

⑷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歇:停止啼叫。

⑸山杏:山中野杏。唐白居易《西省对花因寄题东楼》诗:“最忆东坡红烂熳,野桃山杏水林檎。”

【翻译】

孤灯伴着我没有做完的梦,楚国千里迢迢还远在天涯。月儿落下杜鹃也不再啼叫,只见庭院里开满了山杏花。

【赏析】

在五、七言绝句中,五言绝句较为近古;前人论五言绝句,也每以“调古”为上乘。温庭筠这首五言绝句,却和崇尚真切、浑朴、古澹的“调古”之作迥然有别。它的意境和风格都更接近于词,甚至不妨说它就是一种词化的小诗。

碧?驿所在不详,据次句可知,是和诗人怀想的“楚国”相隔遥远的一所山间驿舍。诗中所写的,全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

首句写旅宿者清晨刚醒时恍忽迷离的情景。乍醒时,思绪还停留在刚刚消逝的梦境中,仿佛还在继续着昨夜的残梦。在恍忽迷离中,看到孤灯荧荧,明灭不定,更增添了这种恍在梦中的感觉。“残梦”,正点题内“晓”字,并且透出一种迷惘的意绪。不用“孤灯”而用“香灯”这种绮丽的字面,固然和诗人的喜作绮语有关,但在这里,似有暗示梦境的内容*质的意味,且与全诗柔婉的格调取得统一。“香灯”与“残梦”之间,着一“伴”字,不仅透露出旅宿者的孤孑无伴,而且将夜梦时间无形中延长了,使读者从“伴残梦”的瞬间自然联想到整个梦魂萦绕、孤灯相伴的长夜。

次句忽然宕开,写到“楚国在天涯”,似乎跳跃很大。实际上这一句并非一般的叙述语,而是刚醒来的旅人此刻心中所想,而这种怀想又和夜来的梦境有密切关系。原来旅人夜来梦魂萦绕的地方就是远隔天涯的“楚国”。而一觉醒来,惟见空室孤灯,顿悟此身仍在山驿,“楚国”仍远在天涯,不觉怅然若失。这真是山驿梦回楚国远了。温庭筠是太原人,但在江南日久,俨然以“楚国”为故乡。这首诗正是抒写思楚之情的。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三、四两句,又由心之所系的天涯故国,转回到碧?驿的眼前景物:月亮已经落下去,“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这两句情寓景中,写得非常含蓄。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鸣声有如“不如归去”。特别是在空山月夜,啼声更显得凄清。这里说“月落子规歇”,正暗透出昨夜一夕,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归思的情景。这时,子规之声终于停歇,一直为它所牵引的归思也稍有收束,心境略趋平静。就在这种情境下,诗人忽然瞥见满庭盛开的山杏花,心中若有所触。全诗也就在这但书即目所见与若有所感中悠然收住。

这景物所引起的感触、联想和记忆,则不着一字,任凭读者去寻味。这境界是美的,但似乎带有一点寂寞和忧伤。其中蕴含着一种愁思稍趋平静时目遇美好景物而引起的淡淡喜悦,又好像在欣喜中仍不免有身处异乡的陌生感和孤孑感。碧?驿此刻已经是山杏盛开,远隔天涯的“楚国”,想必也是满目春*、繁花似锦了。诗人当日目接神遇之际,其感受与联想可能本来就是浑沦一片,不甚分明,因此笔之于纸,也就和盘托出,不加点醒,构成一种朦胧淡远的境界。这种表现手法,在温词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成功,像《菩萨蛮》词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等句,都是显例。对照之下,可以发现“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两句,无论意境、情调、语言和表现手法,都与词非常接近。

这首诗几乎通篇写景(第二句从抒情主人公心中所想的角度去理解,也是写景,而非叙事),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也没有多少叙事成分。图景与图景之间没有勾连过渡,似续似断,中间的空白比一般的诗要大得多。语言则比一般的诗要柔婉绮丽,这些,都更接近词的作风。温庭筠的小诗近词,倒主要不是表明词对诗的影响,而是反映出诗向词演化的迹象。